
【精华】语文说课稿初中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通过对百草园自和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知识,天真、幼稚、愉快的心理。
本课是学生升入初中第二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有的部分还比较含蓄难懂,从初一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的吧文章风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我要说的“乐在百草园”并作为这节课的题目。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课:自主学习目标: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百草园的乐趣所在,并能发现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能力提升目标:体会作者在写景记事中渗透的思想感情,仿写课文中典型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德育目标:回忆自己的生活乐趣,珍惜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3、 教学重点难点:
(1) 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并配合学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我采用了是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到的有关鲁迅的生平和文章。然后根据课件内容进行总结:幻灯片一
并且给学生出示较为典型的诗歌《自嘲》《自题小像》
那么这样的文学家思想家是怎样描绘他的童年的?我们一起到他的乐园--百草园中领略一翻。
(二、)自主学习检测: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幻灯片二
(三、)学生在排除文字障碍后,自读课文,总体把握这一部分“点题 --乐在百草园--依恋”的结构。
(四、)研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认真仔细的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和语句进行圈点批注,以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习惯。
接下来我会针对第二段内容设计以下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答,幻灯片三
归纳总结: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小蟋蟀;斑螯,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的等等。)
2、总结: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但是……”的句式,突出了百草园里到处充满了乐趣,数不胜数。这样写既语言简洁,又突出了重点。)
3、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五件趣事: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捉蜈蚣;按x蝥;把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总之,本段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真是色香味俱全,春夏秋具备,那么冬天的百草园是怎样的呢?引出文章第八个自然段的学习:
冬天的乐趣:捕鸟(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以及收获)让学生熟记表示动作的一系列过程,学会这种巧妙运用动词描绘动作的方法。
如此充满乐趣的百草园里,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凶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呢?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百草园里有如此多的乐趣,当要离开百草园的时候,怎能不恋恋不舍呢?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一个是:也许,也许排比句式的运用,一个是:“们”字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课堂总结:对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总结
(六、)能力提高及检测
仿写: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或许是… …或许是… … 或许是… …
出示幻灯片四:
(七、)布置作业:根据本课学习中学到的巧妙运用动词描写动作的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的活动。
五、说板书设计
乐在百草园
春 形
夏 声
秋 鲁 色
冬 迅 味
俱 皆
全 备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 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最有 ……此处隐藏5712个字……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 亲
整 个
我 爱 妻子
世 界
儿 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